关于龙的俗语有哪些
1、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
2、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水遭虾戏是一句民间俗语,与其类似的还有虎落平阳被犬欺,落坡凤凰不如鸡等,比喻一个人在失势后被弱小的人所欺压。
3、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 : 比喻什么样的人就跟什么样的人结交朋友。
4、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吃饭的时候很亢奋,很有力的样子,但是做家务、劳动的时候就像一条虫子。
5、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首先这是一句谚语,意思是:任何事物的存在或者是发展都是要依靠其他事物而进行的。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而西方神话中的 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在中国,龙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在图腾崇拜阶段,中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传说,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太昊)部落的图腾。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龙图腾崇拜也发展为龙神崇拜。人们把龙神化,奉龙为水神、虹神。龙被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便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
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权威,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龙抬头
有关龙的谚语或歇后语
带有龙的谚语
A、关于龙的谚语:
龙行熟路。
龙斗鱼损。
不害其为宝。
龙虎交战,龟鳖受灾。
龙肝凤胆拢歹医。
龙不离海,虎不离山。
龙斗虎争,苦了小獐。
龙多旱,人多乱。
龙归沧海,虎入深山。
积水成渊,蛟龙兴焉。
龙游凤舞,岁乐民喜。
龙与蛇师为亲家。
龙血入地为琥珀。
龙怕揭鳞,虎怕抽筋。
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龙下三泷,舟楫莫当。
云从龙,风从虎。
虎啸风生,龙腾云起。
龙行一步,草木皆舂。
龙行一步,鳖爬十年。
龙虎相斗,鱼龟遭殃。
龙虎相斗,必有一伤。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龙一条胜过蚯蚓一畚箕。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二龙相斗,鱼鳖虾蟹受伤。
独龙难斗两头蛇。
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
不下大海,难捉蛟龙。
宁为蛇头,不为龙尾。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身无斩龙刀,也敢下东海。
是龙来去大海,是蛇草里钻。
是龙到处行雨,是蛇到处伤人。
是龙就上天,是蛇就钻地。
一龙阻住于江水。
在家似龙,出外似鼠。
擒龙不怕浪涛涌,打虎不怕虎逞凶。
涉浅水者得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猛虎不在当道卧,困龙也有上天时。
龙归晚洞云犹湿,麝过青山草木春。
龙眼识球,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
莫为霜台愁岁暮,潜龙须待一声雷。
老虎嘴里拔脱牙,青龙头下拣明珠。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
龙逢浅水遭虾戏,凤入深林被雀欺。
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
龙生龙, 凤生凤,老鼠养儿沿屋栋。
龙是龙,鳖是鳖,喇叭是铜锅是铁。
龙生一子混九江,老母猪子多尽吃糠。
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媳妇多了婆婆做饭。
龙之未升,与鱼鳖为伍;及其升天,鳞不可睹。
B、关于龙的歇后语:
唱戏的穿龙袍:成不了皇帝
河里划龙船:同心协力
跤龙头上搔痒:溜须不要命
烂板桥上的龙王:不是好东西
鲤鱼跳龙门:碰碰时气
两个人舞龙:有头有尾
龙船上装大粪:臭名远a扬
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
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
佘太君的龙头拐杖:有钱也买不至
水淹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四海龙王动刀兵:里里外外都是水
跳蚤变龙钟:冒牌货
未草里头藏龙身:农家出英才
蚊龙困在沙滩上:威风扫地
要饭的给龙王上供:穷人有个穷心
叶公好龙:怕是真的
龙门石窟里的佛像——老实(石)人
八月十五看龙灯:迟了大半年
唱戏的穿龙袍:成不了皇帝
大水冲了龙王庙:家人不认识一家人
河里划龙船:同心协力
跤龙头上搔痒:溜须不要命
烂板桥上的龙王:不是好东西
鲤鱼跳龙门:碰碰时气
两个人舞龙:有头有尾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龙船上装大粪:臭名远扬
龙头不拉拉马尾:用力不对路
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
佘太君的龙头拐杖:有钱也买不至
水淹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四海龙王动刀兵:里里外外都是水
跳蚤变龙钟:冒牌货
未草里头藏龙身:农家出英才
蚊龙困在沙滩上:威风扫地
要饭的给龙王上供:穷人有个穷心
八月十五看龙灯:迟了大半年(比喻太晚来不及了)
鲁鱼跳龙门:身价百倍(比喻名声、地位大大提高了)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龙头不拉拉马尾:用力不对路(比喻力气或功夫没用在,点子上)
大水冲了龙王庙: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比喻自己人由于互不了解发生了冲突、误会)
带龙谚语
二月二,龙抬头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龙虎交战,龟鳖受灾
龙肝凤胆拢歹医
龙行一步,草木皆舂
龙行一步,鳖爬十年
龙归晚洞云犹湿,麝过青山草木春。
龙虎相斗,鱼龟遭殃
龙虎相斗,必有一伤
扩展资料: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伤筋动骨一百天。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狭路相逢勇者胜。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参考资料:-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