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诗词(李叔同诗词45首)

时间:2019-11-19 13:25 来源: 作者:[db:作者] 我要投稿

李叔同诗词45首

是首词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虽然李叔同词曲兼擅,但传记作者陈星先生却考证出此曲并非词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歌词也参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论者以为词意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然而两首歌曲在美国和日本可能早已湮灭于历史的大海,但这首借鸡生蛋的歌曲却在中国获得了长久以至永远的生命。“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如此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句,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尤其是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二十世纪中国人,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李叔同的情诗

出自《庄子·山木》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李叔同诗词 恨不相逢

李叔同的诗词作品

《送 别》【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早 秋》【清】李叔同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春 游》【清】李叔同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悲 秋》【清】李叔同
  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镜
  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月 夜》【清】李叔同
  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
  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呀!是何处,
  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李叔同诗词(二)
  《落 花》【清】李叔同
  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
  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
  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
  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月》【清】李叔同
  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
  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晚 钟》【清】李叔同
  大地沉沉落日眠,平墟漠漠晚烟残;幽鸟不鸣暮色起,万籁俱寂丛林寒。
  浩荡飘风起天杪,摇曳钟声出尘表;緜緜灵响彻心弦,幻幻幽思凝冥杳。
  众生病苦谁持扶?尘网颠倒泥涂污,惟神愍恤敷大德,拯吾罪恶成正觉;
  誓心稽首永皈依,瞑瞑入定陈虔祈。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彷佛天门破;
  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浴灵光兮朝圣真,拜手承神恩!
  仰天衢兮瞻慈云,忽现忽若隐。  钟声沈暮天,神恩永存在。
  神之恩,大无外!
  《清凉歌》【清】李叔同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清平乐·赠许幻园》【清】李叔同
  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文采风流合倾慕。闭户著书自足。
  阳春常驻山家。金樽酒进胡麻。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李叔同诗词(三)
  《和宋贞题城南草图原韵》【清】李叔同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李叔同偈语

弘一大师病危前手书之偈语,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应该解释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是说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是说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但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 “象”的说法来自魏晋玄学,是对应於“意”而言的。一般言之,“立象以尽意”,此是象所尽之意。有象所尽者,即有其所不尽者。象所不能尽者,即“象外之意”。弘一大师借著这道理来说明佛教的真理,表示佛教对真理的最高体悟,是离语言文字思维的,所谓的“语言道断,心行路绝”者是。故说执象(语言文字思维,这些都是“象”)而求真理,真理其实就在咫尺之间,但对胶著与“象”的人来说,何止千里? 下面是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的名言,曰: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於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参考资料: www.pk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