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新(南宋赵鼎简介?)

时间:2019-11-20 15:0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我要投稿

赵鼎的《点绛唇·春愁》解释与赏析

赵鼎的《点绛唇·春愁》解释:
金炉中,香已冷,绣着鸳鸯的帐惟低垂着,一切都是那么闲雅,那么静谧,那么温馨。午梦醒来,愁绪不散,欲说梦境,又无人相慰相问。
衣服觉宽,人儿憔悴、苦涩之中有着执着。清明时节多风雨,只是这风雨夜过园林,那闹春杏花被吹落殆尽。

赏析:
婉约词表现的往往是一种深沉委婉的思绪,心灵的潜流,虽窄却深。高度的物质文明陶冶了文人细腻的感受,时代的阴影又使得有宋一代文学带上了哀怨的色彩,而词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自身积淀的审美标准也影响了词作者命题和立意。所以,作为一代中兴名相的赵鼎,也将这首“春愁”词也写得婉约低回,那么此词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词的上篇写春梦醒来独自愁。“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这两句说的是,金炉中,香已冷,绣着鸳鸯的帐惟低垂着,一切都是那么闲雅,那么静谧,那么温馨。一个“嫩”字以通感的手法写出了余香之幽微,若有若无。但这种宁静而温馨的环境又似乎处处暗含着一种无可排解的孤独和感时伤怀的愁绪,这愁绪犹如那缕缕余香,捉摸不到,又排遣不去。
“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这说的是午梦醒来,愁绪不散,欲说梦境,又无人相慰相问。“恨”以“一枕”修饰,犹如用“一江”、“一舟”来修饰“愁”,化抽象为具体事物,组接无理而化合巧妙。梦中的追寻越是迫切,醒来的失望就越发浓重。至于这恨,所指到底是什么,词人没有讲明,也无须讲明,这是因为这是一种无所不的闲愁闲恨,是一种泛化了的苦闷,这恨中蕴含的既有时代的忧郁,也有个人的愁绪。伤春愁春只是此词的表层含义,人生的喟叹,世事的忧虑,才是此词的深层含义。
下篇以“消瘦休文”自比。沈约病中日益消瘦,以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故此后人常以“沈腰”来比喻消瘦。“顿觉春衫褪”以夸张的手法突出“消瘦”的程度。“春衫裉”即春衫宽。这两句说的是衣服觉宽,人儿憔悴、苦涩之中有着执着。“顿”字以时间之短与衣衫之宽的对比突出消瘦之快,“顿”还有惊奇、感叹、无奈等复杂感情。
“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这三句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这三句说的是清明已近,那闹春杏花已吹落殆尽,春色将老“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这种冷清的境界里,作者独立无语,不觉又是黄昏,顿感东风阵阵夹寒意。
清明时节多风雨,若再有风雨夜过园林,无多春色还能留几分呢?东风带来春雨,催开百花,然而东风又吹老园林,送走春色,所以宋人常有“东风恶”之语。“薄暮东风紧”写的是眼前之景,暗含的却是担忧明日春色将逝之情。一个“紧”字通俗而富有表现力,既写出了东风紧吹的力度,又写出了作者“一任罗衣贴体寒”,守住春光不放的深情。
这首词属于婉约派词作,但婉而不弱,约而不晦。譬如词的结尾,写的是日暮花落之景。词人伤春惜花,守至日暮,依然不愿去,虽无可奈何又依依不舍,惋叹之中又有着坚韧,婉约之中犹有筋骨。词的语言含蓄有味而通俗易懂,虽到口即消却耐人寻味。
这首词写春景,抒离恨。上篇写室内情景。香冷金猊,梦回鸳帐,离恨一枕,悄无人问。下篇写室外景色。清明节近,杏花随风,薄暮来临,东风渐紧。委婉柔媚,意境幽美。

点绛唇·春愁
作者:赵鼎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余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点绛唇·春愁》是南宋作家赵鼎创作的一首词。全词通过景物描写,曲折含蓄地表露了春愁与离恨。

作者简介:
赵鼎(1085-1147)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宋徽宗元丰八年生,宋代解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南宋政治家、词人。宋徽宗崇宁五年举进士。宋绍兴四年任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次年为宋高宗时的宰相。其词“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有《忠正德文集》十卷,《得全词》一卷。在朝中与秦桧进行过激烈的较量,最终绝食自杀。

赵鼎新水平如何

个人以为,关键的区别有两个,都可以归结到各自继承的文明遗产:欧洲封建制建立于希腊-罗马文明的废墟上,春秋战国上接周朝的宗法封建制。
第一.欧洲的封建制是契约制封建制,契约的内在逻辑就是多元的,例如英国诺曼王朝在大陆有领地,理论上还是法王的附庸,尽管从不履行仪式。但宗法封建内在逻辑就是一元的。
第二.地缘政治。希腊-罗马文明是海洋文明,造成欧洲中世纪也是沿海比内地发达。中国文明兴起于中原。在地缘上前者更容易形成多元格局。比如三十年战争,就是周边的列强蹂躏中欧。

赵鼎新豆瓣

南宋抗金名相赵鼎简介及怎么死的

赵鼎荐任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有效地组织了军事力量以抵御金兵,他极力反对和议,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后来秦桧又一次被任命为宰相,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与全国讲和。赵鼎对他自然反对,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使高宗对他逐渐失去信任。赵鼎塑像宋绍兴八年(1138年)因力主抗金与奸臣秦桧不和,被贬到潮州。赵鼎离京时,秦桧假惺惺地为他送行,但赵鼎并不领情,只是轻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赵鼎在崖州寓宿裴闻义家给宋高宗的上表中,表达了他抗金救国的思想永远不改变:“白首何归,帐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挚九死而不移。”坚强的意志使秦桧感到胆寒:“此老倔强犹者。”同时更加紧对赵鼎的逼害。赵鼎在吉阳“深居简出,杜门谢访”。“海南积荡水云飞,黎婺山高日上迟,千里孤光一樽酒,此情惟有故人知。”广西帅将张宗元遣人持诗书和药石、酒、曲前往慰问,秦桧知后,马上把张调离广西。由于秦桧残酷迫害,赵鼎只能以死来表示抗争,赵鼎六十二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悲愤他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临终前自书墓石,记乡里及除解岁月,铭中有这种两句:“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表示他死后也不会忘记宋朝,不会忘记抗金救国,要把他的精神化为河山,使宋朝强大起来。几天后,赵鼎绝食而死,时为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享年仅63岁,葬于昌化县旧县村。忠义凛然,为人所钦仰,孝宗时,谥忠简。

赵鼎新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