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补足音节的句子
1、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2、这句话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全句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动词,往,到,去。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4、“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5、例句:《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白话译文:战鼓咚咚敲响。
6、“之”字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其中一个用法是作为音节助词,补足音节,舒缓语气,无实义。主要有两种情况:
7、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8、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9、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0、之:语末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1、大脸他不学无术,别听他的,听我的,我比他好多了加在最后的可以表示它,人皆吊之。
12、《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3、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14、用在不及物动词后面,如:鼓之。
15、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16、代词,他,她,它(们)。例句:人皆吊之。西汉刘向《塞翁失马》译文:人们都前来慰问塞翁。
17、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18、一,“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19、全句的含义是: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既:已经。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处处志之”的意思是到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2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3、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24、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例句:怅恨久之。汉司马迁《陈涉世家》译文: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
25、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26、以浮游于尘埃之外的之的用法是助词解释为“的”,之字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有助词和代词,做助词的时候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结构助词一般翻译为“的、地、得”,还有音节助词作用是补充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做代词时可以指代人称代词,解释为我、你、他等等
27、动词,本义,出、进、发展。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8、助词,表示之前后之交集,常可译作的。例句:马之千里者。唐代文学韩愈《马说》译文:能够日行千里的马。
29、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译文: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
30、“处处志之”的意思是在各处做标记。其中,“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殊用法,《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的“之”,在许多选本里都未作注,选编了该篇的初中语文课本也没有解释。
之补足音节的句子
31、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句:何陋之有,先秦孔子《论语·子罕第九》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
32、《曹刿论战》:公将鼓之。
33、往,到:“吾欲之南海”。
34、“赤壁之下”就是赤壁下的意思。这种句子里的“之”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补充一个音节。称音节助词。
35、(原文)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译文)长久的用眼睛盯看,似乎要闭上眼睛,神情悠闲得很。(此间的“之”是助词。无意义的助词。)(原文)又数刀毙之(译文)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了(这里的“之”属于助词。)
36、“之”用法:作代词意义:他,代指“贾人”
37、用在时间名词后面,如:久之、顷之。
38、“之”作为音节助词,补足音节,舒缓语气,无实义。主要有两种情况:
39、通“也”义
40、二,之的基本字义:
41、这个,之徒是放在一起的,就比如你说“无耻之徒”,一个意思,徒表示一类人,那之应该就是助词的,…之徒就是…的一类人你还可以看看上下文,…之属…之伦应该也都是这个意思,就是老师教的根据相思结构来猜测词义
42、用在时间名词后面,如:久之、顷之……2、用在不及物动词后面,如:鼓之……例句:1、《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43、由于赤壁之下的之是一个助词,相当于是一个的,也就是说,我和朋友们又再一次的在赤壁的下面的游玩,那么,直男在古文当中一般情况下,有代词和助词,动词的用法结构,祝词的一般翻译成的一般没有什么实在的含义,一般用的比较多的就是代词和祝福的用法
44、“处处志之”中“之”是句末助词,起着补全音节的作用,没有实际的意思。
45、之的意思是代词,指代狼;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为:动词,本义,出、进、发展;动词,往,到......去;、助词,表示之前后之交集,常可译作的;代词,他,她,它(们);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46、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47、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48、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9、动词,往、到:“吾欲~南海”。
50、之:他还有表示“的”比如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主谓之间不译,但是很容易被误解为“的”再说一下,舒缓语气,补充音节不是意思上的作用,而是语气上的作用,虚词特有之字意思太多了,你好好查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