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赴汤蹈火的主人公读音

时间:2019-11-25 21:05 来源: 作者:[db:作者] 我要投稿

赴汤蹈火的主人公读音

赴汤蹈火的主人公读音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赴汤蹈火说的是谁

赴汤蹈火说的是谁

嵇康
出处: 《汉书·晁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晁错赴汤蹈火的故事

晁错赴汤蹈火的故事

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汉文帝十五年,政府部门推荐贤良文学士,晁错也在被推举之列。皇帝亲自颁下旨意叫他们对策(即按皇帝出的题目发表政见)。对策的有一百多人,只有晁错最为优异高超,因此他被提升为中大夫。此后,他曾多次向汉文帝提出更改法令制度、削减诸侯王封地的建议。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但是却很赏识他的见识和才干。当时,只有太子刘启赞成晁错的谋略。而袁盎和朝廷的大臣们全都不喜欢晁错。
“削减诸侯王封地”,是汉朝初年一个颇富争议的敏感议题。早年,贾谊就曾提出过,汉文帝还没有采纳施行,贾谊就遭到朝廷元老大臣的忌恨而被排挤出去。原来汉朝建立起来的时候,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家王朝的统治地位,一方面屠杀才干突出的功臣,如韩信、彭越、黥布……等等;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子侄分封到各地为王,想叫他们共同拱卫中央政权。谁知事情的发展却走向了刘邦愿望的反面,那些被封到各地的刘姓诸王,或者是骄横跋扈,为祸地方;或者是心怀异志,虎视眈眈,想夺取皇位。汉文帝时,就先后发生过淮南厉王刘长(汉文帝的异母弟)、济北王刘兴居(汉文帝的侄儿)阴谋造反被杀的事件。
汉文帝死后,太子刘启登位,就是汉景帝,任晁错为内史,再升为御史大夫(副宰相)。晁错旧事重提,建议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加强中央的统治,防止叛乱。汉景帝叫朝廷公卿大臣商议。大将军窦婴竭力反对,因此跟晁错结下了仇。各地诸侯王更加哗然,对晁错深深恨恨。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急得从颍川老家赶到京城去,对晁错说:“皇上刚登位,你掌权管事,就侵夺削减诸侯王的封地,人家跟皇帝是骨肉至亲,你却掺进去疏离他们,招来咒骂和怨恨,你这干的是什么事啊!”晁错说“事情非这么办不可,不这么办,皇上就得不到权威和尊奉,刘家的天下就得不到安宁”。晁错的父亲氯恨地说:“刘家的天下安稳了,可是我晁姓一家就危险了。算了,我还是离开你回老家去吧!”就服毒自杀了。
后来,吴楚七国王侯联兵造反,汉景帝惊惶失措,就听从了窦婴、袁盎的意见,为了缓和危局,把晁错处死。
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晁错对刘汉王朝忠心耿耿,却不料落了如此悲惨的下场。他生前提出过许多改革政策法令的建议,上书三十章。在一次建议中,他提出鼓励将士保卫边疆,能打胜仗或坚守不退的就升级,攻破敌人城池或阵地的就奖赏,这样才能使将士们“葬礼矢石,赴汤火(冒着敌人的利箭和石炮,甘愿奔向滚汤烈火,奋不顾身去拼命)”。
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有人认为是晁错,他所说的“赴汤火”,后来就发展为一句成语“赴汤蹈火”。“赴汤”,走到沸滚的开水里也甘愿。“蹈火”,跳进燃烧着的烈火中去也不顾。整句话的意思是形容尽忠竭力,冒死拼命,不惜牺牲。